针对核酸检测和检测机构说几句

9月24日石家庄公安通报

合和医学的罪行

又是和合医学!2022年4月在合肥被取缔业务的“假阳性”机构——合肥和合医学,也是和合医学旗下第三方检测机构。

可以再看一遍合肥市方面当时对这家外包医检机构的罪行通报:“严重超过承诺时间出具检测报告”、“影响研判”、“已多次发生类似情況”、“几次出具假阳性报告”、“严重干扰防控大局”……

而在辽宁,23家核算机构被责令整改,17家核酸检测机构暂停服务。合和医学赫然在列(PS 其他违法违规机构一样天理难容)

合和医学自2010年成立至今,已经布局全国,不仅在安徽合肥,还在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山东、安徽、浙江、江苏、四川、云南、广东等地设有二十一家子、分公司,十七个医学检测实验室,一个试剂盒生产厂,三个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累计服务人次超过千万,为全国三十余个省市地区的两千余家二甲级以上,五百家以上三甲级医疗机构提供差异化检测服务。

这些第三方检测机构就是不希望疫情清零,他们把控着阳性/非阳性的节奏,就是要让疫情延绵不断!

讨论

现在是2022年的9月,中共二十大即将召开的前夕。疫情多点散布,绵延不绝,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就像笼子一样,把P民约束在当地、禁止流动。不得不赞扬石家庄政府及公安的魄力,在二十大召开的节骨眼上,再次把核酸检测机构的嘴脸揭露出来、暴露在阳光下,激起监管机构的反思,激起泱泱民意!

我们都知道,明面上看到一只令人做呕的合和医学大蟑螂,那就意味着阴暗的角落还有数不清的害虫。这些害虫用核酸检测结果的“黑箱”,攫取超额利润的同时,还操纵着国家大运。在5月末首都北京爆出多例违规核酸机构违法犯罪后,国家火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全链条监管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2〕63号),但简单的立法不足以对资本家形成震慑,相反,游走在法条的缝隙里,更有了寻租的理由。

核酸检测的价格一降再降,核酸检测的费用也从医保支出明确为地方财政支出,但只要是“公家的口袋”,疫情本身又是绝佳的理由——时间紧迫,简化招投标程序甚至没有程序,在不透明的制度下、在巨额利益的驱动下,监守自盗、寻租腐败就不可能杜绝。

对检测技术的监管盲点又是另外一个巨大问题。作为外行人,在朴素的价值观下,也知道样本采集要到位、不能应付,样本保管和运输要低温,检测要符合相应判定标准(10混一和单人单管的指标肯定不一样),检测结果要准确记载在系统里。其他环节我们看不到,但是在样本采集环节,有多少是合规操作、多少是敷衍了事,大家心知肚明。北京5月末处罚的机构,有一条就是在检测环节把“5混1”“10混1”核酸样本,采用多管混检的方式进行检测,人为稀释样本,造成结果失真。这些检测技术的监管盲点、难点,造成核酸检测的结果非常不可靠。

还有一个问题是浪费。以北京核酸检测来说,出示北京健康码-拿出身份证录入信息-采样的环节存在巨大的时间浪费。大部分检测点是工作人员录入信息用手机OCR识别身份证(即图像识别,简单理解为图片转文字),OCR有延迟、浪费算力不说,还有错误率,尤其是人名带有生僻字,所有很多人的信息录入错误,于是很多检测点的工作人员还要人工校对,或者居民自己承担做了核算、但没出结果的后果。最好的信息录入方式应该是北京健康宝小程序直接生成身份识别码,包含脱敏的名字、身份证号、上次核酸时间等等信息,工作人员扫码录入,节省时间,还可以实现0错误率。这种简单的流程优化,究竟是技术阻力还是政治阻力?进一步说,所有技术阻碍的背后,都是市场不透明、不竞争的表现,各地政府花大价钱,采购各自的健康码系统,使用上良莠不齐,还带来财政资金的巨大浪费(当然,中饱了无数私囊)。

最后,引用资本论的名句——

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

当下核酸检测依旧存在巨大失真,无论是检测过程的技术、流程难点,还是人为的寻租、瞒报,让我们P民不禁有一种错觉,核酸检测机构是不是这一波又一波疫情的罪魁祸首?而核酸检测又只是抗疫过程中一个环节罢了,其他的层层加码、自费集中隔离、胡乱弹窗、公民隐私、行业管控、系统采购、等等,暴露出的问题也只是冰山一角罢了。

3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1. 九亿

    核酸检测产业链作为营利性组织的立场,和准确检测核酸结果驱动病例清零的工作职责存在不一致性,无法自发解决(除非所有资本家都有道德),专业壁垒、信息壁垒、牌照流程壁垒又使得社会监督和监管监督都存在很大阻碍,这种矛盾如何破解,请博主指点一二🤔

    • 九亿

      偷偷告诉我,我不会大肆宣扬你比其他人都聪明的🫣